学习系统
原文:The Learning System - by Henrik Karlsson
试图控制复杂系统的效果往往不如让其自我组织。这一点在多个领域都得到了印证:例如,市场经济通常比计划经济运作得更为高效;具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比单一物种的环境更具韧性和适应力。
如果我们将这种思路应用到教育领域呢?
事实上,我们的世界正是依靠着一个庞大的、去中心化的知识网络在运转,尽管这个网络常常不为人所察觉。
这个深不可测的知识网络由无数细微的实践知识(know-how)构成,这些知识大多是人们在生活中跌跌撞撞、互相观察、体察事物运作规律中积累而来的。它可能是东德修理工头脑中的隐秘知识,懂得该贿赂谁(以及如何贿赂)才能获得西德的零部件。它可能是 1947 年诺贝尔奖得主 Gerty 和 Carl Cori 的学生们所习得的独特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这些学生中有六位后来也摘取了诺贝尔桂冠。它甚至可能体现在你两岁的孩子正在习得的当地方言中。
正是因为这种知识难以量化,甚至难以察觉,我们往往没有给予它应有的重视。在讨论学习及其改进方法时,我们常常将注意力局限于可见的知识传播渠道——即学校和大学。然而,尽管这些机构举足轻重,在知识的传承和再生产过程中,正规教育系统实际上只扮演了次要角色。
正如 Lester Thurow 在其著作《教育与经济公平》中所阐述的:「绝大多数实际工作技能,都是在人们获得一份入门级工作并在相应的晋升阶梯上占有一席之地后,通过非正式的在职培训习得的。」
事实上,几乎所有实践知识(knowhow)的传承,都依赖于这种非正式的学习过程——在工作中掌握职业技能,在朋友圈中习得社交能力,在家庭中学会语言。可以说,正规教育仅仅是这座庞大知识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它是一个由非正式秩序支撑的正式体系。尽管教育体系无法脱离这些分散的知识传播渠道而独立运作,但却往往忽视它们的存在,甚至与之争夺资源。
正如 James Scott 所观察到的:
一个社会或经济体系越是高度规划、严格管控或正式化,就越可能依赖于那些被正式体系忽视,却又不可或缺的非正式过程。这些非正式过程是正式秩序单凭自身无法创造和维持的。
在本文中,我将聚焦于冰山的主体部分——创造和传播知识的去中心化过程。为了将其与传统教育系统区分开来,我称之为学习系统。我们能否利用这个系统来更高效地传播有用的知识呢?
为了阐明从这一视角看待知识再生产问题的意义,我将提出几项策略建议。然而,这些建议本身并非重点。重点在于培养从这一新角度审视学习的习惯。适合的策略会因不同社区而有很大差异。
去中心化的知识再生产
所有在社会中自发传播、而非由上级强制推行的知识,都是通过学习系统进行传播的。
界定教育系统和学习系统之间的界限并非易事,这个界限有些模糊。一端是被动地坐在教室里的学生,另一端则是在维基百科上自主探索、不知不觉中深入学习的人。然而,这两者之间存在着诸多中间状态。借用 Ivan Illich 的术语,我们可以通过区分友好型和操纵型学习环境来划分这条界限:
[操控型]的机构通常采用复杂且代价高昂的运作模式,其中大部分精力和资源都用于说服消费者:离开了该机构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他们将无法生存。相比之下,[友好型]的机构则倾向于构建网络,鼓励并促进客户主动发起的交流与合作。
教育系统试图通过强制出勤来操纵知识的传播。这种强制可以通过法律直接实施,也可以采取更隐蔽的方式,即通过操纵生活环境,使得那些选择自学——也就是只依靠学习系统获取知识的人——难以过上体面的生活。
另一方面,学习系统则显得亲和友好。人们主动寻求它的帮助:他们搜索 YouTube 上的讲座,参加读书俱乐部,寻找导师,进入充满活力的工作环境。它满足的是人们自己的需求,是一种完全自主的行为。
学习系统往往展现出惊人的效率。以过去五年为例,数百万人几乎完全在正规教育体系之外,掌握了加密安全令牌推动新软件设计的概念;其中数万人更是获得了实现这些设计的实际技能。这种知识传播的规模和速度着实令人赞叹。
然而,不受约束、去中心化的知识传播并不必然导致有益知识的广泛传播。历史上有诸多重要知识消失的案例——例如西北格陵兰的极地因纽特人失去了制作皮艇的能力——或是一些不良规范和做法反而广为流传。我们也屡次看到,有些人拒绝学习可能挽救他们生命的知识。
1841 年,一份英国议会委员会的报告揭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某些公民竟然从未听说过伦敦这座城市。当一位委员会成员在街头遇到一群工人阶级出身的男孩,询问他们是否知道英国女王是谁时,得到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回答。
「知道,先生,」那些男孩回答道,「她的名字是 Albert 亲王。」
当时,识字能力在上层阶级中已经相当普及,并逐渐在中产阶级中扩散,但尚未在工人阶级中普及。
这种知识的匮乏可以被视为一种学习系统失灵(这个概念可以类比于市场失灵,即分散的市场无法以最优效率配置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说,大众教育的兴起是这种学习系统失灵的一种应对之策。
在英国及其他国家,强制学校教育的引入旨在纠正人们认为存在于学习系统中的低效问题。原本还在学习系统上的时间被划拨给了正规教育,使得知识传播可以被集中控制。学校为课程设计者提供了一个渠道,让他们能够传授他们认为至关重要的知识。
换言之:强制学校教育是对去中心化学习系统的一种干预。
这种干预对原有系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对复杂系统的干预
在复杂系统中进行干预常常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例如,为了阻止芽蛾破坏云杉而喷洒杀虫剂,却同时杀死了芽蛾的天敌,反而使未来的虫害爆发更加严重。又如,实施租金管制的初衷是维持住房的可负担性,却导致建筑业发展放缓,使人们更难迁往经济生产力更高的城市,进而导致失业率上升、经济不平等加剧,同时抑制创新和降低生育率。
这类干预的根本问题在于它们限制了系统自组织的能力。通过将控制权从系统自身转移到负责控制的中央权威,干预措施削弱了系统自主调节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最终,系统失去了自由适应的能力。
适应能力的核心在于能够根据新环境做出改变。当我们限制了一个系统自我组织和适应的能力时,产生的成本往往难以被察觉,也难以与阻碍这种能力的干预联系起来。例如,农村地区的「绝望死亡」现象表面上与城市的租金管控毫无关联,杀虫剂似乎也不太可能是引发害虫大爆发的原因。
要避免这类问题,我们需要采取另一种方法。我们需要的是能够利用系统自我组织能力的干预措施,而不是与之对抗。我们需要旨在清除自组织系统遇到的障碍的干预。通过清除障碍,我们可以增强系统自己承担负荷的能力。
在林业领域,利用系统意味着培育具有足够韧性的生态系统,使其能够自行控制云杉芽虫的数量,防止其泛滥成灾。
在经济学领域,这种思路体现为某种形式的凯恩斯主义:有别于苏联式的计划经济,它通过充分利用市场自身的优势来纠正市场失灵。具体措施包括打破垄断,利用自由市场竞争来抑制市场形成赢家通吃格局的趋势;采用碳排放权等价格机制,迫使市场内化其外部性。换言之,这种方法旨在激励系统自我调节并突破其固有局限。
如果我们将这种系统思维应用于知识再生产领域,会呈现怎样的图景呢?学习系统本质上是一个自组织实体,能够通过调整自身结构来适应新环境。例如,在文艺复兴时期建立正规学徒制,创办大学,以及在现代社会构建在线学习社区。然而,在当代推动学习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以牺牲适应性为代价。这导致学习系统曾经发展出的诸多结构,如学徒制等,逐渐衰落。
我们能否设计一些干预措施来增强学习系统,使其能够更好地克服自身的缺陷?虽然我不确定,但这个问题似乎很有研究价值。让我简要列举几种可能的措施。
为学习系统赋能
我们不应该从「某些人应当学习什么?」这个问题出发,而应该从「学习者为了学习想要接触什么样的人和事?」这个问题出发—— Ivan Illich
如果我们想要为学习系统赋能,让它承担起我们赋予教育的部分责任,我们必须首先反思为什么系统的自然纠正机制会失效。为什么学习系统无法再现维持文明所需的知识?它曾经是我们唯一的知识传播方式,而如今却似乎不再够用。到底是什么在阻碍它发挥作用?
关于现代世界中学习系统可能变得不够适用,有两点值得我们深入思考。首先,知识的本质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前现代社会中,知识通常是能直接从日常观察中获取到的,且能迅速带来回报,比如打猎或修补衣服等技能。然而,现代世界中的知识往往更加抽象,学习所带来的满足感也被大大延迟了。那些有趣且能激发内在动机的事物不一定就是最有用的,这导致了激励机制的失衡。结果就是,我们可能会错误地分配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其次,现代化进程犹如一股离心力。快速发展导致社会各个领域日益分离——尤其是家庭与工作、儿童与成人之间的界限变得更加明显——这促使社会走向高度专业化。老年人被安置在养老院,工作年龄的成年人忙碌于办公室,儿童则按年龄被分到不同班级。这种分离使得知识难以在不同群体间传递;儿童无法像前现代社会那样,通过与成人一起工作来自然习得知识;他们也失去了与老年人共同生活所能获得的更为开阔的人生视角。
那么,我们该如何克服这些学习障碍呢?
\1. 激励不足。 首要问题在于激励机制。例如,由于缺乏接触知识工作环境的机会,儿童可能无法理解培养深度读写能力的重要性。尤其是在那些很少看到父母阅读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可能会倾向于学习一些表面上有趣但实际价值较低的技能,比如在《我的世界》游戏中种植虚拟蘑菇。这可能会导致他们在未来的就业市场中处于不利地位。
我不确定这个问题是否真如人们所说的那么严重。但假设它确实如此,我们该如何激励那些缺乏动力的人去追求本身并不吸引人的事情呢?
最直接的激励方式就是对你想要推广的行为给予奖励。举例来说,与其强制要求所有人识字,不如给每个通过高中识字测试的人约 2 万美元的奖励。那些有能力自学的孩子可以直接获得这笔奖金,而其他人则可以请求父母教导,或者与老师签订协议以分配这笔奖金,从而既资助了自己的教育,又获得了奖励。这基本上就是 web3 中流行的边学边赚模式:如果人们缺乏内在动力去关注你认为重要的事物,你就付钱激励他们关注。
(当然,如果仅仅实施自主学习和奖金制度,而没有其他配套支持,对某些群体来说可能会导致糟糕的结果:我稍后会详细讨论这一点。)
尽管这个简单模型存在诸多局限性,但它具有一个显著优势:不会破坏现有的学习系统。与其既成本高昂又忍受争议地替换整个系统,不如利用激励机制来增强学习系统的效果。这种方法创建了一个奖励机制,让系统能够自我组织以解决问题。考虑到人们需求和能力的多样性,如果激励得当,学习系统可以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机会来满足这些不同需求。学习者可以自由寻找适合自己的工具和导师。有些人可能会喜欢像 3blue1brown 这样的在线教育资源;而其他人则可能选择加入学习小组或自己独立学习。
\2. 隔离的社会。 年龄隔离本质上是一个网络问题——社会网络中的节点之间缺乏有效连接,阻碍了知识的高效传递。儿童(可以比作知识储备有限的节点)失去了直接接触经验丰富的成年人节点的机会,只能通过书本和讲座等媒介从远处学习。然而,许多复杂的知识无法通过这种低效的连接方式传递——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非线性特征难以仅仅通过线性的文字来表达——这使得儿童失去了宝贵的学习机会。
要使学习自然而然地、卓有成效地发生,关键在于获得接触知识的机会。Ivan Illich 早在 1977 年就指出,未来教育机构的使命「必须是为学习者提供便利:即便无法直接进入,也要让他们能够透过窗户窥见控制室或议会的内部。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新型机构应该成为学习者无需任何资格证明或背景就能自由进入的渠道,成为公共空间,让学习者有机会接触到超出其当前视野的同辈和长者……」
这种接触方式的问题在于存在一个根本性的矛盾:如何在让新手有机会向专家学习的同时,又不影响专家的工作效率。如果工作场所中新手过多,他们对指导的需求会占用专家大量精力,导致生产效率大幅下降。这种权衡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像现在这样完全将新手排斥在外。事实上,特别有天赋的年轻人完全可以比现行法律允许的年龄更早地进入生产环境,从而从中受益。但我们不能简单地给予新手无限制的接触机会。
然而,我们能做的是构建更完善的基础设施。通过利用现代通信技术,我们可以让更多人接触到有价值的人际网络,而不会对专家造成过大压力。我们可以设计新型的架构,使专家和新手能够在更大规模上和谐共处。我在之前的一篇文章《在线学徒制》中对如何实现这一目标进行了初步探讨。
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AO)为我们呈现了一种新型组织形式的生动范例。这类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组织通常采用开放准入制,并奉行在公共场所工作的理念:任何人都可以加入 Discord 讨论群,参与对话,寻找贡献机会。就在今年11月初,我撰写本文时,看到了 Liminal Warmth 发布的一条推文,介绍了一个新成立的 DAO——其雄心勃勃的目标是竞拍购得一份美国宪法原件。对于我这样对 DAO 和互联网文化了解有限的人来说,能够潜伏在他们讨论宣传策略和处理各种法律问题的频道里,无疑是一次难能可贵的学习经历。我深感即便有专门的大学课程讲授DAO(如果真有这样的课程),恐怕也难以让我获得如此丰富的实践知识。令人惊叹的是,短短 72 小时内,该组织就从 Discord 上约 100 名成员,迅速壮大为一个筹集了逾 4700 万美元的庞大资金池。然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他们为拍卖会制造了如此大的轰动效应,以至于最终竞价远远超出了他们的预期:他们最终只拿下了第二名。
如果我们将学习责任从学校分散到社会各处,就可能需要创造新的激励机制来促进有用知识的传播,同时必须投资建设相关基础设施,使新手更容易接触到我们希望他们掌握的学习环境。否则,我们可能会面临令人不安的学习系统崩溃,导致大量人群无法获得维持有尊严生活所需的知识。
此外,我们可能还需要为年轻人提供普遍的经济支持。年轻人和技能欠缺者通常在经济上较为脆弱,因此相较于社会最优水平,他们在学习上的投入往往不足。鉴于知识具有正外部性,它应该至少部分由集体出资。外部性是国家资助教育的一个重要理由,即使在资源被分散到整个学习系统的情况下,这一论点依然成立。
对于那些成长环境中缺乏优秀榜样,以及存在学习障碍的人群,我们需要提供额外的支持。如果完全将学习责任去中心化,可能会对这些群体造成不利影响。去中心化必然会导致差异性增加。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个「高通滤波器」机制,既能保留差异性带来的积极影响——比如让天赋异禀的孩子在自主学习中更快成长,让有特殊兴趣的孩子能够及早专攻——同时又能降低潜在的负面影响。
从边缘向中心重塑学习体系
总结一下:
-
存在一种可以称之为去中心化学习系统的机制。
-
教育是为了纠正这个系统(无论是感知到的还是实际存在的)缺陷而进行的干预。
-
过度干预往往会破坏这一潜在的系统,因此应该作为最后的手段使用。
-
可能存在某种方法可以释放学习系统的潜力,就像经济学释放市场潜力一样。
-
这种方法可能会带来令人振奋的结果。
从系统的角度审视知识再生产这一问题,能让我们发现全新的解决方案。本文所概述的几种可能性(如开放直接接触的权限、提供激励措施和经济支持)仅仅是最直观明显的初步构想,很可能还不是最佳方案。事实上,这个领域构想的空间是极其广阔的。
举个例子,Christopher Alexander 曾 构想过另一种潜在的设计方案:
不同于固定场所的强制性学校教育模式,我们应该采取更加灵活多元的方式来分散学习过程,通过在城市中各种场所与各种人群的接触来丰富学习体验。这些学习资源可以包括:各类工作坊,在家授课或带领学生游览城市的教师,愿意指导年轻人的专业人士,年长孩子教导年幼孩子,博物馆,青年旅行团,学术研讨会,工业讲习班,老年人等。将这些多样化的学习情境视为学习过程的核心骨架;对它们进行全面调查,详细描述,并将其发布为城市的「课程目录」。然后,让学生、儿童及其家庭和社区自主选择组合这些学习情境,构建属于自己的「学校」,并使用由社区税收筹集的标准教育券按需付费。在此基础上,建设新的教育设施,以进一步拓展和丰富这个学习网络。
探索教育领域的全部可能性,最有效的方法可能是跳出现有体制的框架,从基层开始。这必然是一个复杂而又充满活力的有机过程。
诸如瑟谷学校、Web3 领域的学习实验、致力于将学习融入日常生活的在家上学模式、敏捷学习中心 以及开源社区中创新的学徒制模式等多种尝试,都能逐步帮助我们从边缘向中心重塑学习体系。
通过循序渐进的方法,我们可以探索如何在不过度依赖中央调控的情况下,弥补去中心化和自主学习模式的不足。这将为我们营造一个更加丰富多样、充满活力的学习服务生态系统。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启发,不妨给它点个赞,这是一种简单而有意义的回馈方式。这不仅能帮助更多人发现这篇文章,还能给我带来莫大的鼓舞。)
致谢
本文能够不断完善,得益于多轮宝贵的反馈,特别要感谢 Gunnar Zarncke 和 Justis Mills 的悉心指导。当然,文章如有不足之处,责任在我。要知道,在他们开始提供建议之前,这篇文章还远未成型呢。